焦点讯息:老干妈儿子作死口碑崩裂,出路何在?
来源:  赚钱技巧
时间:  2023-06-17 00:09:44

曾几何时,风靡国内外的国民下饭酱老干妈,如今好像跌落“神坛”了。因为以前老干妈基本是家家必备的调味品,口味也一直很好,不仅我们自己喜欢,而且这款辣酱也走出了国门,征服了外国人的味蕾,在国外一些超市货架上经常能看到老干妈的身影,也备受热捧。但是现在,老干妈好像是口碑不在了,很多网友说老干妈变成今天这样,全因为陶华碧两个儿子自己作的,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。

老干妈畅销海外,也收获了一大批老外粉丝。但是作为国内外备受好评的辣酱,在2021年的时候销量跌了12亿,同时也跌出了贵州前十民营企业。之所以销量下跌,有很多的网友都反映——味道变了,没以前香了。

接班风云

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,还要从老干妈公司的“接班”计划说起。2014年的时候,陶华碧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“老干妈集团”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,大儿子李桂山占股49%,主要负责销售;二儿子李妙行占股50%,主要负责生产。兄弟两个分工明确,按理说应该再接再厉,再创辉煌。


【资料图】

但实际情况是,在接手过后,老干妈的招牌差点被两个儿子给砸了。老大李桂山的心思根本就没有花在老干妈上,而是野心渐露,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,参股12年该地产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在此期间,还发生过700多名烂尾楼业主和公司的纠纷事件。

后国内的问题还没解决,工人工资一再拖欠,作为大股东的李桂山却跑去了缅甸投资房地产,在缅甸又出现了一房二卖的情况。不管国内国外,很多的业主买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奔着老干妈的品牌影响力,才去买了该地产商的房子。但最终的结果是,该房地产因为负债率高达94%,最终在2018年倒闭。

原料调换

看到这里,很多人认为大儿子李桂山很坑,但小儿子李妙行则更坑。在接手老干妈后,因为做老干妈的主要原材料遵义辣椒价格上涨,想要降低生产成本的李妙行更换了老干妈的原材料辣椒,由原本14元左右一斤的遵义辣椒调换成了7元左右一斤的外地辣椒。

这一操作是导致老干妈味道变了,不好吃了的主要原因,也让国民追捧的老干妈在16年内第一次出现了销量下滑的现象。坏事传千里,没多久老干妈变味的消息就传开了。眼瞅着老干妈这块金字招牌就要被毁了,年过半百的陶华碧急了,连忙再出山给两个儿子收拾烂摊子。

销量攀升

陶华碧出山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原材料辣椒换成原来的遵义辣椒,2019年的时候销量攀升,营收直接破50亿,在出山的第二年,营收又涨至54亿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陶华碧就是老干妈的金字招牌,一旦换了人,老干妈就失去了原有的灵魂。

老干妈发展史

陶华碧为什么本事如此大?掌握着老干妈的“命脉”,这就要从老干妈的发展史说起了。陶华碧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,也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人物。陶华碧并非专业做辣酱的,因为丈夫去世早,不识字的陶华碧为了养活自己的两个儿子,所以摆小摊卖米豆腐。当时米豆腐生意非常的好,积累了很多老主顾,一些老主顾表示,其实她做的米豆腐一般,他们来就是图一口米豆腐里面的辣酱。

一语惊醒梦中人,既然自己做的辣酱这么受欢迎,那我就专门做辣酱,这是陶华碧当时的想法。能做大事的人行事风格自然不一般,确定想法之后,陶华碧拿出攒了半辈子的继续,在云关村盘了两间屋子,开启了辣酱厂,从此老干妈这个国民品牌问世。因为没有机器,辣酱都是靠人工手捣研磨出来的,员工受不了辣味刺激,陶华碧就亲自捣研。

辣酱做好之后没有知名度,陶华碧就自己背着箩筐去当地各大超市推销,凭借香辣的口味很快在当地打开了市场。1996年陶华碧想要进一步扩大市场,所以成立了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,企业进一步发展,老干妈的口感也很快获得了国民的认可,而且还打开了国外市场,这无疑是“意外收获”。

2013年的时候,老干妈产值已经高达37.2亿元,创始人陶华碧身价暴涨,2015年跻身胡润中国白富榜,老干妈也成为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。在这一年,陶华碧还获得了当地政府奖励的A8888车牌,是因为老干妈企业3年纳税18亿元,带动了当地800多万农民致富。

而在老干妈做大之后,陶华碧并没有“飘”,一直秉持本心,坚持“三不做”;不上市、不融资、不贷款;沉下心来保障产品质量和口味,这也是老干妈这么多年来受欢迎的主要原因。这两年过来,消费者渐渐对食品安全有了新的认识,“科技与狠活”深入人心,但是老干妈配料表却非常干净,属于良心国货。

巅峰不在

老干妈尽管是国民品牌,但如今却还是难留巅峰,随着一些网红产品的辣酱涌入市场,加剧了“辣酱圈”的竞争。就算是陶华碧亲自出来带货,也难以重现老干妈往日的辉煌。

毋庸置疑,在辣酱圈老干妈的威望最高,但如今新的产品在增加,新的销售模式也是各种各样。这也是很多国民老品牌所面对的境遇,如何“破圈”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